話說,我這個人的口味還真是多元,在音樂這方面來說!

 

可以聽爵士,古典 and電音!耳朵就是一整個混搭

分享一首從以前到現在都很愛的作品

 

貝多芬悲愴第二樂章

以下是在知識尋找到的文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『路德維希˙凡˙貝多芬』(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國作曲家 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,1827年3月26日逝於奧地利維也納),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,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,被後人尊稱為『樂聖』。

他早期的音樂,有著『海頓』和『莫扎特』的宮廷音樂風格,注重形式美;越是後期,越是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,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,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、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。

 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八號《悲愴》〔Sonata no.8 in c minor, op.13(Pathetique)〕

 第1樂章:Grave-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(莊然、活力的快板)

 第2樂章:Adagio cantabile(如歌的行板)

 第3樂章:Rondo:Allegro (急速的快板)

這首曲子是『貝多芬』初期鋼琴奏鳴曲的巔峰之作,如戲劇般的優美旋律為此曲贏得相當高的人氣,此時的『貝多芬』年紀尚輕,雖名之為《悲愴》,卻與其後期作品中深刻的悲淒滄涼感受截然不同。

 C小調《悲愴奏鳴曲》創作於1799年,作品是獻給『貝多芬』的朋友『卡爾˙馮˙裡希諾夫斯基親王』(Carl von Lichnowsky),與後來的“熱情”和“月光”不同,這個“悲愴大奏鳴曲”名字是『貝多芬』自己命名的~最初命名為〝Grande Sonate Pathetique〞,意為“悲愴的大奏鳴曲”。該作品分三個樂章,第一、三樂章為C小調;第二樂章為降A大調。

《悲愴奏鳴曲》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。據說貝多芬在創作完成該作品時,他的父母不幸去世,有人認為該作品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,反映了作曲家內心孤獨但又不向命運低頭執著的性格,但也有人將其與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相比較~認為這是對青春的詠嘆。實際上,這首奏鳴曲被變奏後常常成為戀愛影視的背景音樂。

《悲愴》先是有一段莊嚴緩慢的樂段,再進入快板 → 第二樂章徐緩甘美~~

《第一樂章》 C小調  快板

主要以奏鳴為主,分兩個部分:第一部分以雄渾的重板和斷奏,給人以深邃、凝重,熱血沸騰的感覺;第二部分轉為快板,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且富流動感。

《第二樂章》 降A大調  如詩的行板  2/4拍子  三段體曲式

用柔和的旋律驅散了第一樂章深邃感,象徵純潔或愛情,該樂章對流行樂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《第三樂章》 C小調  急速回旋的快板  2/2拍子

親切和活潑給人一種青春不安與自信~有人認為曲中有濃鬱的思鄉情緒,但以作品的標題來看,很像要表示一種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。該樂章有許多結尾都有貝多芬式的特徵,表達了作曲家那種自信張揚性格,許多專業人士對該樂章的評價最高,也有許多被改編的版本,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。

《悲愴》,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傑作,無論在內容、旋律和結構等方面,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,這也是貝多芬的特質。

 

 

更多貝多芬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in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